【梵夏文学网,感情文学网,好词好句大全,美文摘抄,短篇美文,情感日志,睡前小故事,www.fanxia.cn】

晚清在西方人眼中的镜像——《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

专题: 想法 简友广场 散文 历史有意思 读书
作者:芥子书屋 来源:原文地址 时间:2022-04-18 17:40:46  阅读:154   网上投稿

这本《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书,它以画报的形式,记录了在西方人眼中,辛亥革命前二十年的中国晚清。

生于1888年的英国诗人艾略特曾说:“中国是一面镜子,你只能看到镜子中的自己,永远也看不到镜子的另一面——中国。”而对于我们来讲,外国人对于中国的印象又何尝不是一面镜子,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审视自己。

中西方之间,2000多年来,始终不断地有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以儒学文化为代表的中国文化圈所在的亚洲,与以基督-天主教文化为代表的希腊-罗马文明圈中的欧洲,分别雄踞欧亚大陆的两端,代表着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这两种文化既有过撞击和对抗,也有过互相影响和借鉴。

晚清以来,西学东渐,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等各方面在经过长期痛苦的碰撞后逐渐发生了变化。

19世纪,英国小说空萨克斯·罗默推出了一系列经“傅满洲”为主角的系列小说。他这样描述傅满洲:“你可以想象一个人,瘦高,耸肩,像猫一样地不声不响,行踪诡秘,长着莎士比亚式的眉毛,撒旦的面孔,秃脑壳,细长眼,闪着绿光。”

《傅满洲之血 The Blood of Fu Manchu (1968)》

这个形象代表着一种西方人对东方文明的刻板印象。几千年来,他们一直抱着猎奇的心态,想像着东方神秘而古老的,在他们看来“匪夷所思”的民族。

李鸿章,与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主持签订了众多的不平等条约,1895年,他在在签订《马关条约》后,立誓“终身不履日土”。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慈禧任命李鸿章为钦差头等出使大臣,环游诸国,出访俄国、德国、荷兰、比利时、法国、英国、美国。返华途中,经横滨港换乘轮船时,他命人在两船之间搭木板而行,终不违当日之誓。

李鸿章

1895年3月24日(光绪二十一年二月二十八日),李鸿章在日本商讨马关条约签定问题时,被刺客小山丰太郎开枪击中左面,血染官服,当场昏倒。一时间,现场大乱,行人四处逃窜,行刺者趁乱躲入人群溜之大吉,躲入路旁的一个店铺里。随行的医生马上替李鸿章急救,幸子弹未击中要害,李鸿章复原迅速。行刺事件发生后,日本警方很快抓到了小山丰太郎,据此人供认,他是日本“神刀馆”的成员。他不希望清日停战,更不愿意看到清日议和,一心希望战争继续,所以决定借刺杀李鸿章,挑起中日之间的进一步矛盾,破坏和谈。

李鸿章

1896年7月13日,李鸿章在法国国庆节的前一天来到了巴黎,一个月后,法国杂志《名利场》登载了一幅李鸿章的画。这幅画虽然把他画得身材矮小,不过脸部倒还写实。

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8月15日,北京沦陷,慈禧带着光绪离京西逃。8月18日,法国《笑报》上有一幅李鸿章的画像,却极尽扭曲之能事。

李鸿章

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抵达西安后,多次敦促李鸿章北上主持和谈。李鸿章不得已,在不能辞的情况下,只好北上收拾残局。李鸿章到北京,全无谈判筹码,终于在1901年基本按照各国所提条件签订《辛丑条约》。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9月7日,《辛丑条约》签订。两个月后,李鸿章心力交瘁,与世长辞。

作为中国政治核心人物的慈禧,自然会有很多画像。

1989年7月14日,八国联军正在进攻北京,巴黎的《笑报》登载了一幅慈禧的画像。慈禧身穿龙袍,头上却否扣着一顶清朝的官帽,一手执扇,另一只手却拿着一把匕首,鼻子上架着眼镜,愁眉苦脸地闭目坐在那里,形似巫婆。

慈禧

1900年12月,有一幅根据中国画创作的画像,画风还算正常,慈禧面色威严,端坐御座之上。而这时慈禧已经逃到西安。

慈禧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1908年11月14日),光绪皇帝在北京中南海瀛台驾崩,(今考证被砒霜毒死),享年38岁,慈禧下诏,命醇亲王载沣长子溥仪继承大清王朝皇位,年号“宣统”,慈禧被尊为太皇太后。第二天,慈禧去世,终年74岁,统治47年。

慈禧和光绪的遗体停在长寿宫

1908年11月29日,法国《小日报》登载一幅画作,描绘了慈禧和光绪的遗体停在长寿宫,官员哭拜的场面。

大清帝国即将走向末日。

1936年10月5日,鲁迅先生逝世十四天前,在半月刊《中流》友表了《“立此存照”(三)》,文中希望有人翻译Arthur Henderson Smith(明恩溥)所著《Chinese Characteristics 》(现译《中国人的性格》)。在文章的结尾处,鲁迅说:“看了这些,而自省,分析,明白哪几点说的对。变革,挣扎,自做工夫,却不求别人的原谅和称赞,来证明究竟怎样的是中国人。

这部《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就是一面镜子,它通过西方人的眼睛折射出来。

翻开本书,我们会看到历史。

    相关美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