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快要睡觉的时候,一个朋友突然发来一篇推文,过了一会儿又接着发来一段文字,说:“这篇好文分享给你,感觉别人没耐心看完,所以分享给你。”
我们虽然在一个城市,平时也会约着一起出去玩,但是关于思想的交流并不是很多;也曾经一起支教一年,但是因为不是同一期,交流也并不多。所以这段话和这个分享会让我有点意外,但同时也很开心。
其实一直在想,我眼中的自己是什么样子的,我有一些答案;也很好奇别人眼中的自己是什么样子的,也听过一些评价。但是还想知道更多,我觉得从侧面来看,这也算一个评价。最起码,在他看来我是愿意认真去读完一篇优质长文的人,这起码表明他觉得我有耐心,会专注,也有感受和欣赏好东西的能力。
因为我已经躺下准备睡了,所以也很真诚的说:谢谢你的认可和分享,等我明天睡起来清醒的时候一定看。
在第二天早上起来,我收拾好准备看书之前,就先打开了这篇文章,花了大约40分钟的时间,看完了这篇文章,并且给出了我针对文章的看法:
早上起来花了大概四十多分钟,认真看了一下这篇文章,从他所列举的当下事实以及从历史引证种种事例来看,确实是一篇蛮不错的文章,能够让我们对于中国和世界其他一些国家的历史发展还有就是上海人民的生活情况和内在的思想观念有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我是觉得他展现了自己丰富的学识,但是没有很好的通过这些事例去扣到他的主题,因为我还是看完之后不太明白他这个结论为什么是这么得出来的。
如果说中国的现代化就是全国的上海化,单纯的针对这个观点本身来说,我觉得就是片面的。每个城市都有自己不同的历史,地理,文化,人文属性,这个是没有办法去替代的。就像他说上海的历史一样,每个城市的历史是不一样的;其次就是他说到的上海的地理优势,这个也是我们中国很多城市所没有的:一边有发达的海上交通另一边有内地的支持。同时每个城市的人他们所展现出来的气质,风格和行为模式其实也是不一样的,没有办法一概而论。或者他可以说这是人的本性,外在体现不一样,但人的本性是一样的,这也就是他说到的向现代化的转型。
其实他最后我觉得要表达的观点就是中国的现代化转型是人们认知上面的转型,也就是这一段话:“用理性代替盲从;科学代替愚昧;民主代替独裁;平等代替特权;实事求是代替弄虚作假;互相尊重代替两极对立。”
如果他认为这是我们要达到的现代化,也是全国要实现的上海化,那我们不妨问一下,在这样的疫情的大环境下,上海的人民是否大部分的做到了不盲从、不愚昧、不弄虚作假?都不用完全,大部分不盲从就很了不起。可我们看到的事实是和听到正在上海参加抗议的人们,他们的呼声是并没有。那从这个角度来讲,他说的现代化的上海都不是所谓的现代化,那何谈中国的现代化是全国的上海化?
这个是我看完之后的想法,和你分享。当然这也可能存在偏见,第一,存在我没有完全理解他的意思的可能性,第二就是我相信的也是我看到的,就像他所写的是他看到的一样。
(文章的标题是:“中国的现代化,就是全国的‘上海化’”,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vx公众号搜索看这篇文章。因为可能会涉及版权问题,比较麻烦,我就不放上来原文了。据朋友介绍,文章的作者是他关注一年多的一位财经记者出身,专业领域是投资。他的观点主要在于宏观的社会治理和政策,加上地理决定论。)
当然我真诚的回复也得到朋友真诚的回应,我们就此还讨论一些别的话题,感觉也很好。
俗话说:“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意见都是偏见。”人不可避免的有局限,我们会相信我们看到的,尽管可能看到的所有都是片面的,但是因为有不同的意见,才能够有机会是整个全貌,这也是人类探讨、合作存在的意义。
朋友,好久不见,是这篇文章让我们遇见,是敢于分享自己的热爱给懂得人让我们遇见。
朋友,好久不见,是一句问候之后的相约让我们遇见……
今天晚上还和之前的同事一起约了饭,从离开公司四个月之久,一直没有联系,前日的一句问候,聊聊天,约了今天休息时候的晚饭。
许久未见,感觉仍然没有变。
坐下就开始说话,竟然忘记了点餐,聊了两句发现没有点餐。纷纷拿起手机,扫码点餐,边吃边聊,很快就饱了,意识到的时候已经是撑了。放下筷子,但是没有放下话题,不知不觉从六点到了十点多,从人来人往变成周围仅此一桌。一起说说过去,说说现在,也说说以后,说说那些曾经一起的同事的现在,说说错过的旅游之约,以后旅行路上又多了一个队友……其实也蛮有意思的。
一直觉得自己是那种可以享受一个人去生活、旅行的人,但是也喜欢这种朋友偶尔一起相聚聊天的感觉。
不愿意主动只是不想要依赖。我本只是一个人,所以才能笑着迎来送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