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ll职业
教育是灵魂与灵魂的对话
教育是对灵魂的塑造,是一场灵魂的对话。
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教育是一场没有返程的单行道,教师和家长就是路上的引路人。
任何时候,教育问题都是一个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大问题。古今中外的历史长河中,那个时代也没有将教育弃置于野,都是作为统治者中的王牌对待的。
教育的作用是要让人们成为符合社会不断发展需求的“产品”,是通过教育来塑造的灵魂来保障维护国家、民族利益和社会的不断进步。
教育是手段,但是一个需要触及施教者和被教育者灵魂的手段。
灵魂的塑造,不是对简单制造产品的加工,是需要教育者用自己的灵魂去塑造被教育者的灵魂,就是我们常说的“教师是灵魂的工程师”。
教师是手段的直接载体,所以,教师和教师的工作是崇高的。
教师塑造的对象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从幼儿开始不断长大、成熟的孩子,这个过程是没有返程和“回炉”的,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印刻在孩子心中抹不去的“烙印”。
学校教育的作用主要是在于传承,让孩子们站到巨人的肩膀上,当然,教师就是那个搭梯子的工程师。
教育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言传身教”,身教重于言传。教师外在的身教是润物细无声的滋润。孩子的眼睛是明亮的、单纯的,教师的言行“永远是对的”。教师的言行就是灵魂的外化,言行就是与孩子灵魂的对话。所以,教书育人是了灵魂于灵魂的对话,是一个灵魂塑造另一个灵魂的新生的过程。
有人说:教育是爱的过程,是只有怀着一颗温暖的心,才能孜孜不倦的去呵护孩子稚嫩的心灵。失去了温度的塑造是没有生命力的,冰凌的塑造只能是从生产出冰冷的心。只有把温度传给每一个孩子不断吸取营养的心灵,滋润出来的才能是一颗有温度、懂得爱的心。一个具有温暖爱心的人,才能热爱这个国家、民族,才能成为社呢会需要的人。
教师要爱学生,但什么是“爱”呢?谁说的最清楚呢?不管是情爱还是父母的爱,亦或是教师对学生的爱,古今中外各种说法,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并不能用一把尺子衡量出一个固定的标准和量化的表格。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标准和尺度,要想用一把尺子量到底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在教育过程中,“个体化”的教育行为就成了接受教育的孩子的标准和楷模。孩子看到的就是教育标准的具体体现。
而作为教师,同样是普通人,有着一般家庭的烦恼和生活压力。这样带给学生的就不再是纯粹的“爱”亦或说同样的“爱”,多少都会打上个人的喜好的烙印与情怀。加之学生的千姿百态的个体性差异,便形成了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各式各样的“灵魂个体”使得社会变得丰富多彩,随着色彩的不断变化,个体性越发的变幻出更多的个体需求,所以,教育行为变得更加复杂。
教育行为的复杂多变,是不是就没有规律可循呢?不是,是规律可循的。就是关键期的关键问题。
关键期是家庭教育教育的幼儿期和小学教育的少年期。在这两个时期中,主要就是一个问题,家庭、学校和社会要形成合力共同努力,给孩子一个共同的方向性指导。
但是对于家长来说,尤其是第一个孩子的时候,他也是第一次当家长,也是新手。
即使是原生态家庭,教育观念和自身行为也不是完全一致的,目前有的孩子还是与爷爷奶奶或者姥姥姥爷一起生活,这样,隔代溺爱的成分多了些。一旦形成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不一致的时候,非常容易形成孩子在家庭中寻找到庇护伞,从而养成不良习惯。
因此,家庭教育是要包括全体可以对孩子施加影响的所有成员的形成一致。
同时,根据不同阶段,家庭教育要与学校保持一致,尤其是在行为习惯的养成上,比如:按时完成作业,不撒谎;积极参加活动等等。
教育是一个从生存教育发展到精神教育的过程,是一个人终身需要接受的。
作为教师,要用接力的方式教育学生的教练,在对待不同的学生要采用不同的方法,既是:因材施教。尽管在具体方法上不同,但是,终点目标是一致的,暨育人。
要用自己有温度的灵魂去唤醒、去帮助、去纠正.....来完成学生灵魂的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