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为你关上了一扇门,同时会为你打开一扇窗。”
这是人们在生活“不佳”、命运“不济”时常用的“精神慰籍语”。去掉“神学”“宗教”色彩,此言可以换作:
“生活为你关上了一扇门,同时会为你打开一扇窗。”
真的是这样吗?
其实,“门开着”也不见得“进去”,“窗户开着”也不见得“瞭望”或“远望”倒是更为真实的生活状况。
“哲学门”总是敞开着,有多少人积极主动地“破门而入”?可见过“熙熙攘攘”?
“美学窗”总是大开着,有多少人主动积极地“破窗而入”?可见“人头攒动”?
假如上帝关上的是“平庸之门”呢?或者,打开的是“浮躁之窗”呢?
记得海尔张瑞敏先生讲过一句话:“往西天取经的路上,越走人越少。”仔细地、逻辑地推敲这句“哲语”,其前提似乎是“往西天取经的路上,开始时人还不算少”,只是“越走人越少”。为什么“越走人越少”呢?透析一下,一是“凑热闹”,“取经”不是“本心”。二是“扛不住”路途艰难,半途而废。三是“走岔道了”,背离了应走的“取经之路”。剩下的大概是真心取经者,亦为极少数。再仔细琢磨琢磨,这多么像“考大学”“读大学”“大学毕业后”的人生景象啊!——最终走上追求真理之路的人总是极少数。倘若有许多人像著名哲学家邓晓芒先生由德文原版开始“康德哲学”“黑格尔哲学”之批判研究之路,大概我们的“现代文化”与“现代制造”会是根本性地改观的。
换个角度看,不论“凑热闹”“半途而废”还是“走岔道儿”,总还算是“上过路”“有所走进”,更有“誓死不进门”“誓死不上道儿”的,不是让人无可奈何?
坚定不移地“走进去”——“誓死非凡”,不是问题,问题是“走不进去”——“甘于平庸”的缘由究竟何在?“主观”与“客观”在“原因”上各承担多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