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产品经验,一直处在教育信息化中教学活动的领域,前三年在“教学”方向,做过智慧课堂、双师课堂,最近一年处于“练测评”方向,为公立校提供线上考评平台,现阶段性总结一下自己对该领域的理解。
一、认识行业
1、产业链
图文来源于艾瑞咨询。
上游重资产:为中下游提供底层服务支撑,有很高的议价能力
中游重渠道:渠道是供需核心,但供应关系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移(竞品多,主动权掌握在学校手里)
下游重体验和效率
2、主要客户:体制内公立学校
相对谨慎
分析:对产品选择上十分谨慎,产品的功能、稳定性、安全性,公司的背书、实力都会拿来比较,但是一旦合作,容易长期
解决:平台上,要保证系统安全稳定,功能满足需求;服务上,要维护老客户关系,对于新客户,多讲公司实力,合作案例
关系/渠道>产品
分析:在产品相差不多的情况下,学校倾向于与之前有合作过的企业或有知名度的企业合作
解决:产品不够,其他(渠道/服务)来凑
集权属性强
解决:搞定高层
易受政策影响
解决:推动政策改革
流程繁琐
解决:提前准备各项资料
重视效果和监管
解决:让管理者看得到效果,掌控得了全局
对教育信息化的认知和接受程度差异大
分析:不同地区差异大,在部分二三线城市,市场人员在对接学校时会经常接到一些奇怪的需求,比如要求提供三线测评报告(我们的产品与某一运营商合作,学校怕会对使用其他两个运营商的学生有影响)
解决:提供陪伴式的管家服务帮助学校规避存在的问题,理解教育信息化
二、教学活动
1、一维
从教学环节的维度看,因为“教学”两步不好衡量效果,所以通过“练测”强化,通过“评”来衡量,形成螺旋式循环,是一个从主观到客观的过程。
从学生年龄的维度看,年龄越小,认知和主观能动性越低,越需要通过兴趣引导,而年龄越大,更注重内容和效果,是一个从趣味到严肃的过程。
从时空的维度看,体制内的学校注重稳,更关注全局把控,学生就像吃大锅饭,教育信息化尚处于线上化阶段。而校外的学习更注重个性化,企业和机构会花更多精力在创新和效果上,相比校内学习更多元智能。是一个从校外创新推动校内改革的过程。
2、二维
将教学环节和年龄两个维度结合起来,来看“面”上的发展。
教育信息化还是延续“线上化-自动化-智能化”的发展方向。K12相比高等教育发展得更快,部分学科已经进入智能化。主要因为资本市场的青睐,对K12领域投入更多,同时K12的部分科目知识结构简单,相比高等教育易于构建知识图谱。
3、三维
线上与线下相融合(OMO)就形成了“体”。这部分内容会在《第四节:发展》中做说明。
三、两个典型场景
我有幸参与了两个典型的校内信息化的产品。针对小学的智慧课堂系统和针对高校的线上考评系统,分属画布的两个顶端。回看过去,有一些体会。
1、智慧教室
此阶段学生年龄较小,学习动机为兴趣左右,个人荣誉感强。产品除了满足基本的教学需求外,需要在互动性和趣味性上进行探索,这也是产品间差异化所在。
随着校外同类产品的快速发展且有不错的效果,校内也开始试水个性化教学。
2、线上考评
随着疫情、政策的影响,加速了社会对在线教育的认知,也加速了公立校对在线教育的布局。
目前针对高校的线上考评刚刚兴起,还处于线上化的阶段。并且大多应用于研考复试、艺考初试等较为严肃的场景,对于安全、公平、稳定流畅方面要求极高。
四、发展
1、终局
我认为教育信息化的终局是OMO模式+智适应学习。通过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方式,围绕每个学生,打通其所有与学习相关的数据,包括课上/课下、校内/校外等。然后通过这些数据动态修正模型,给出下一步的学习规划。
这一切需要各学科专家共同建立知识图谱、海量数据搭建分析模型、不断优化算法。针对公立校的信息化还需要得到社会和政策的支持,这个过程很长,但总有一天会实现的。
2、方向
综上,对于教育信息化中教学活动相关的产品,需要从以下方面着手搭建护城河:
由于体制内公立校的性质,做好背书是必须的;
保姆式服务:在各行业都追求服务至上的时代,对于学校来说更是如此;
尽一切可能降低成本。体质内客单价比较低,除了财大气粗的学校,大部分高校没有多少预算,而且学校与学校间也会交流价格;
注重全局监管:数据仪表盘、监控大屏让管理者掌控全局;
提高管理效率。多维度报表和可视化数据统计一定能吸引院校老师的眼球;
体验:稳定流畅是不变的宗旨,其他的需要具体产品具体分析。如对于高校线上考评场景,体验好就是在做好公平、安全、稳定的基础上丰富产品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