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生理疾病的造成,在这个属人的世界是不存在“傻子”的。当然,也有人甘愿以“傻”的状态或方式存在自己。恰也是这个“傻”的存在方式,是最值得琢磨的。
为什么“傻的存在方式”值得琢磨呢?可以想象,以“傻的存在方式”存在自己,是需要多么“超人的理性”啊!明明“不傻”,却要一直“装傻”,非理性的超人,谁能做到?其“理性思维”发达到了怎样的程度?对大多数人来说,“难得糊涂”一时可以,别说一辈子,怕是一年都坚持不下来的。为什么呢?原因就在于不习惯于理性的存在,始终保持思维的理性不是自己的习惯。
举一个人人有所切身经历的例子:反复看书。这其中的“反复”,至少是“两个来回”,最佳在“三、四个来回”,自己做得怎么样呢?恐怕在“二遍苦”时就出现“厌烦心理”了,这就说明了“理性”的匮乏,不习惯于理性地作为自己。
记得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有一个人生作为的“三此主义”:
“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由此身担当起,不推诿给旁人。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时做,不拖延到未来。此地(我的地位,我的环境)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诿到想象中的另一地位去做。”
这是朱先生亲身实践岀来的“专业、职业、人生之成就法”,我们果能照此作为自己的一人生吗?姑且不论一生,就是照此“五年如一日”,怕是人生就要超凡脱俗了。大学生在校园如此这般作为,是要“学术名星”了。
可惜,不太习惯于理性,就让人与卓越、杰出人生拉开了相当的距离,以至于终生无缘了。
必须明确,理性是包括思维理性(又称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两个方面的,亦即“一体之人双理性”。
自幼上学读书,特别是今天的读本科、念研究生,倘若没有充分地发展出自己的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大概是“做了赔本的买卖”了。
哲学大师梁漱溟先生有诗言:
道理平铺在,随人自取拾。
偶然有得处,知亦同无知。
我想,这是针对人的“理性建设”的,亦可作为个人发育、发达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的一个指针。